您的位置:首页 > 病虫防控 > 病虫防控
病虫防控
我国苹果轮纹病由两种主要病原引起
添加时间:2017-09-06 14:34:03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985      作者:病虫害防控研究室 孙广宇  【 】  关闭窗口
 

苹果轮纹病又名粗皮病、轮纹烂果病,是我国苹果三大病害之一。对苹果轮纹病的研究已有 100 多年历史,但是对于轮纹病的病原一直存在争议。1907 年,日本最早报道梨果实轮纹病。1921 年,原摄祜把轮纹病病原鉴定为 Macrophama kawatsukai HaraNose1933)发现轮纹病有性世代,定名为 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1980 年, Koganezawa & Sakuma1984)重新研究了苹果轮纹病病原学。根据枝干症状表现、致病性差异,他们将日本的轮纹病分为溃疡型(canker)和疣突型(wart bark),将溃疡型的病害称为胴腐病(病原:贝林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),将疣突型病害称为苹果疣皮病(病原:贝林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 B. berengeriana f. sp. piricola。两类病原在果实上都表现腐烂症状,统称为苹果轮纹病(apple ring rot)(图16-1,图16-2)。

美洲、欧洲、澳洲、非洲等报道了类似的果实腐烂病害,称为苹果白腐病(white rot),病原为葡萄座腔菌B. dothidea,该菌可侵染枝干,在受水分胁迫条件下,造成枝干溃疡,我国称之为干腐病。

在我国,部分研究者不同程度接受了日本学者观点,部分学者接受了欧美学者的观点,因而在各种教科书、研究报告中出现各种不同病原名称,十分混乱。例如,对于苹果干腐病,病原名称采用了B. berengeriana B. dothidea 对于苹果轮纹病病原采用了B. dothidea B. berengeriana f. sp. piricola Macrophama kawatsukaiPhysalospora piricola 等名称。

本研究室通过多年研究,发现我国“苹果轮纹病”由两种不同病原引起,两种病原菌在系统演化、致病性、寄主范围、生物特性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,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近出版的《Fungal Diversity》和《Plos One》杂志上。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。

1、受病原菌侵染苹果果实表现轮纹状腐烂症状。我们将这种果实腐烂称为苹果轮纹病,或果实轮纹病。该病害由两种病原引起,分别为: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和粗皮葡萄座腔菌B. kuwatsukai

 

2、在枝干上,两种病原菌致病性显著差别,引起不同症状。葡萄座腔菌B. dothidea 引起小型病瘤,大小为0.7-1.0 mm(图16-3)。粗皮葡萄座腔菌B. kuwatsukai 引起大型病瘤,大小为3-4 mm(图16-4),随着病瘤的不断增多及开裂,最后发展成为粗皮症状,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表现为溃疡症状,建议将该类症状称为粗皮病。

3、在果实及枝干上,两种病原菌都普遍发生,而且致病性存在显著差异,因此,建议在苹果轮纹病发生规律、抗病育种等研究中,对两种病原菌都要予以重视。

 

4、两种病原菌在不同温度下生长速率差别较大:在35下葡萄座腔菌生长较快,粗皮葡萄座腔菌较慢;在37下,葡萄座腔菌每天生长3 mm,而粗皮葡萄座腔菌不能生长。利用生长速率的差异特性,很容易区分两种病原菌(图16-5)。

5、本研究还显示粗皮葡萄座腔菌在欧美国家等都存在,说明的东亚地区的苹果粗皮病在欧洲及美洲也发生,因此,欧洲及美洲等不应该将粗皮葡萄座腔菌作为检疫对象。

 
<<上一篇    下一篇>>
-->
在线咨询